想看卻還沒有時間具歷史博物館膜拜的人
不妨先看看這位'豬老大'的介紹唄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from: http://www.foto126-3.idv.tw/post/1/167
如果到法國奧塞美術館欣賞米勒的畫作是一種幸福,那在台灣欣賞到16幅米勒的作品,是一種奢華的幸福。
在認識米勒的幾幅名作之前,大家首先要先知道巴比松畫派,這個畫派的畫家有個特色,就是他們幾乎都住在法國楓丹白露森林的小村莊巴比松,一有空就跑進森林裡面寫生,作品主題多為鄉村風景畫,米勒是這個畫派中重要的畫家之一,他最後也是在巴比松終老一生。
這次在史博館展出的米勒畫展,除了展出米勒作品,也展出了胡梭、柯洛等巴比松畫派畫家的作品,有意前往史博館參觀的人,可以仔細看一下這些人著重寫實、神韻的鄉村風景畫作。
喔,對了,巴比松畫派的柯洛等人後來影響到印象派的畢沙羅,所以你應該懂豬老大的意思了吧?
啥?不懂?就跟你講巴比松影響印象派了,那你還不打算參觀完史博館的米勒,再抽空到故宮看一下畢沙羅嗎?
好,言歸正傳,就來說說米勒的作品吧!
糟糕的馬鈴薯欠收
有看到新聞報導的人都知道,米勒當初畫這一幅畫的時候,要表達的只是農民望著欠收的馬鈴薯田嘆息,但後來因為好友的一句話,這幅畫彷幅聽到遠處傳來的鐘聲,於是米勒便在地平線上的遠處畫上教堂。
這一幅畫就從《糟糕的馬鈴薯欠收》正名為《晚禱》。
米勒的作品中,可以看到他深刻的描寫農人的生活,不僅寫實更深切反映他的在巴比松的日常生活。此外,在米勒的畫作中也隱含了許多宗教情懷。
在《晚禱》中,除了「禱告」這件事有跟宗教沾上邊,我們就事後諸葛的從構圖來找尋「宗教情懷」吧。構圖中,光線從左上方灑落在兩人的中間,像是上帝特別眷顧一般,賜給豐衣足食。另外,地平線與農夫隱約構成十字架,可以感受到畫作中的宗教意涵(這個「十字架」論是導覽員說的,豬老大並沒有特別感受...XD)。
對了,順便補上一張《外出工作的人》,也是米勒的作品,現存於英國格拉斯哥市立美術館暨博物館中,畫作中的主角應該跟《晚禱》是同一組人馬吧...XD。
透早就出門,天色漸漸光
撿麥片的女人
聖經上說:當收割田地時,不可割到地緣,收穫剩下的穗子不可再撿,應留給窮人和外方人。剛剛豬老大說過了,米勒的畫作中,隱含著基督宗教的情懷,而聖經上的這句話,正是《拾穗》這幅畫所要表達的。
在《拾穗》中,遠處的地平線上,可以看到大批人馬,忙著將採收的麥穗送上馬車(豬老大找來的這張細節看不太清楚,請自己去看原作吧)。而前面這三位女性,就是聖經上所言的窮苦人家或外方人,忙著撿拾收穫剩下的稻穗,從畫作上可以看到三女前面的那方土地上,還有零零星星的金黃麥穗。
米勒的畫作中,長大量使用紅、黃、藍三原色來吸引眾人目光,在《拾穗》中我們也可以清楚看到,畫作主角的三名女性身上,也有紅黃藍三種顏色。除此之外,我們從三位女性的細微動作,也可以研判出三位女性的年紀。
右邊那一位黃帽的女性朋友,從她彎腰的角度,可以知道她腰不好上了年紀,身形佝僂,為了撿拾地上的麥穗,只能強忍辛苦、勉強彎腰,只為了要餬口飯吃。
中間的紅帽女性,從她雙手看來,左手塞了一大把麥穗到腰間的袋子裡,右手還滿滿的抓了一把,企圖想要多撿拾一點麥穗,這名女性肯定要間負起一家生計的中年婦女。大家想想家中的媽媽,到了大賣場打折、名牌特賣會,哪個不是為了幫家裡省錢,能多抓一把蔥就多抓一把蔥的?所以,你說,中間那個是不是中年婦女啊?
而左邊那一位藍帽女性,仔細看她的帽子後方,很明顯地與其他兩位女性不同,藍帽後方多出一片布,將後頸遮住,你說,這不是年輕女性愛美、怕曬,才會這樣做嗎?再者,你看她檢麥穗的那隻手,作作樣子隨便撿撿,肯定是暑假到了不用上課,心不甘情不願的在家幫忙的少女。
各家記者報導《拾穗》開箱炫耀文的報導中,都提到了上方的黑點是不是發霉,後來奧塞館方人員說那個是烏鴉。剛剛豬老大說到,三女前面的那方土地上,還有零零星星的金黃麥穗,所以這一群烏鴉在上空盤旋,應該是要來跟這三個女生搶麥片吃...XD。
對了,在《晚禱》中,米勒也畫上了一群烏鴉,表達日暮時分,倦鳥歸巢的情境,前往史博館欣賞時,千萬不要傻傻的跟記者一樣笨,問工作人員《晚禱》是不是也發霉了!
台灣何德何能可以讓米勒的真跡在台展出四個月?當然不是「馬上」就能來的,主要是因為奧塞美術館的米勒廳進行整修工程,加上許效舜王效蘭捐了一大筆歐元的維修經費,奧塞館方在經過長考之後,決定將館藏的16件米勒作品送到台灣展出。
奧塞美術館的19件米勒作品,除了3件粉彩作品較脆弱不適合長途跋涉,其他的16件全都到了史博館,這可說是「創舉」,法國館方第一次同時將米勒的2件鎮館之寶《拾穗》與《晚禱》出借到外國展出,這幾個月想要同時看到這兩幅名畫,請買機票到台灣來吧!(整個人驕傲了起來!台灣萬歲!)
之前一篇豬老大提到過,巴比松畫派的畫作主題多為鄉村風情,加上米勒對於農人的關注,在上一篇我們已經看到《拾穗》與《晚禱》,我們在來接著看另一幅描寫農人的名作。
簸穀的男人最美麗
套一句網友常用的問句:有沒有人有奧塞美術館不是收藏原作的八卦?答案是當然有,就是這一幅《簸穀者》。
蝦米!這樣奧塞美術館是在裝笑為嗎?當然不是!
米勒最早在1848年時繪製《簸穀者》,描寫農夫拿著畚箕使勁搖晃篩選小麥的過程,後來這件作品下落不明,於是米勒在晚年時期,再次重新繪製了相同的主題,奧塞美術館收藏的正是晚年米勒重繪的版本。
大家一定很好奇,那原作到哪兒去了?米勒最早畫的《簸穀者》原作幾經流轉,在美國的一處小閣樓中被發現,畫框上還有1848年米勒參加沙龍展的編號,這幅畫最後被英國倫敦國家畫廊給收購,想看的人,可以約一約到倫敦看,要不然就先看網路找到的小圖過過乾癮。
大家看出端倪了嗎?從這兩張畫作,我們可以看出米勒畫風的轉變。
之前提到過,巴比松畫派的畫家,善用紅黃藍三原色吸引大家目光,米勒當然也不例外。在《簸穀者》的原作,農夫穿著藍色工作褲、頭戴紅色頭巾,將金黃色的麥穗高高拋起,用色相當鮮艷。
再看看重繪的《簸穀者》,農人紅色頭巾不見了,藍色工作褲也沒有那麼鮮艷了。我們由此可以看出,米勒早期畫作中,強調三原色,畫作呈現較高的彩度,晚年的畫作中,或許是因為心境的轉變,畫作呈現的彩度明顯降低許多。另外,比較兩幅《簸穀者》的構圖,我們也可以知道,米勒確實擅長描寫農村生活,也真真實實地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反映在畫作中。
《簸穀者》原作的創作時間,米勒才剛開始接觸人物肖像畫、裸女畫,對於人體的比例、構造還不是相當熟練,加上當時的米勒可能務農的時間尚短,所以在農人的動作描寫上,就沒有《簸穀者》重繪版那種歷經滄桑的感覺。
我們換個方式來看吧:原作中的農夫,看起來沒有太多的簸穀經驗,雙腳重心微微前傾,使用畚箕的力道也不會掌控,將小麥拋得老高。再看看晚年重繪的版本,畫中的農夫經過歲月的歷練,簸穀的重心往後傾了,使用畚箕的力道也不再使用蠻力,呈現出一付游刃有餘的樣態。
米勒的作品中,大量的關懷農民生活,也因為如此,他的畫作被保守派認為蘊含著革命火花,所以米勒參加沙龍展,就時常碰壁。
酷酷嫂美青姐最愛牧羊女
米勒務農的這段期間,畫了許多跟牧羊女有關的畫作,史博館這次展出的作品,至少就有3幅是以牧羊女為主題的畫作,而這一幅《紡紗的牧羊女》正是我們偉大的酷酷嫂周美青最愛的一幅。
後來的藝評家多半認為,米勒畫作中的牧羊女,是以他的女兒為範本,將女兒日常生活放進畫作主題當中。豬老大之前一直提到,米勒的作品不僅反映農民的生活,更有一份宗教情懷。那牧羊女能有什麼宗教情懷咧?聖經上說:眾生是羔羊、上帝是牧者,所以囉,米勒作品中能看到的動物,除了羊還是羊....XD。(好啦,這一段是我掰的,隨便聽聽就好!)
對了,聽導覽員說,周美青參觀當天,她根本沒看到她最愛的這一幅畫作,因為保護她的閒雜人等、維安措施太多了,所以她只能欣賞撿麥片跟馬鈴薯欠收...真囧。這也就是說:看畫千萬不能夠帶保鑣啊!
談完了美青姐的最愛,來談談豬老大喜歡的牧羊女吧。
在米勒的眾多牧羊女畫作中,這一幅《牧羊女與羊群》是最有名的,畫作中的主角牧羊女,利用牧羊的空檔織毛線,但因為米勒使用逆光技巧,讓人不容易看清楚手部細節,不仔細看,以為牧羊女正在禱告,在加上天空雲層灑落一絲陽光,讓整幅畫顯得莊嚴。豬老大之所以比較喜歡這一幅,正是因為那種雲破天開,光線灑落的莊嚴感。
豬老大找到的圖片有點失真,可能無法體會那種感覺,大家還是花點錢去看看原作吧,畢竟機會難得啊!
我愛鄉村 鄉村風景好
之前提到過巴比松畫派擅長繪畫鄉村風景,米勒當然也不例外。這一幅畫《春天》是畫商向米勒訂購四幅以「四季」為主題的畫作之一,米勒是在巴比松畫室中,望著窗外的風景而完成這一幅畫。
豬老大之前說過,米勒晚年的畫作彩度明顯降低,但這幅晚年完成的《春天》中,卻又看到相當豐富的色彩,一般相信是受到了印象派崛起的影響,在畫作中使用「筆觸分離」的技法,將不同的顏色層層疊疊畫上去。
《春天》這幅畫作讓豬老大特別感動,畫作中可以看到近處剛下過雨,一切宛如新生,遠處的雨還在下,樹下還有行人在躲雨,天空右邊還有豬老大最愛的「雲破天開處」,看到這裡,你有沒有聞到一股剛下過雨的那種泥土味呢?
好了,豬老大就帶大家逛到這裡吧,別寫太多,爆雷爆太多,會害大家沒有新鮮感!
2 則留言:
想去,每每經過都人滿為患,不知何時可以安安靜靜的欣賞,沸沸騰騰的場景沒有賞畫的態度.
沒錯
聽說晚上人比較少耶
不知道是否果真的如此?
張貼留言